」 還值得注意的是,其他毒品的生產和製造,如冰毒,一直在增長,儘管塔利班已經禁止了用於製造冰毒的野生植物——麻黃。
文:鄧聿文(政治評論員,獨立學者,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) 裴洛西(Nancy Pelosi)訪台和中國圍台軍演已告一段落,兩者的後續效應將在國際關係和兩岸關係顯現。不過,裴洛西訪台也讓一些學者認為,北京的武統時間可能還會提前到未來五年內,也就是習接下來的第三任期。
現在看來,北京聽近去了這個建議,這次軍演,以及採取的對台灣的經濟懲罰和其他措施,就是試圖改變現狀的「反切香腸」行為。對北京而言,雖然未能阻止裴洛西訪台丟了面子,但隨後三天的圍台軍演不僅打破了過去兩岸在海峽中線的長期默契,解放軍的導彈也飛過台灣本島上空,軍艦進入台領海,製造了台海的新現狀。重申和統只是北京在軍演後應對國際社會以及台灣的一種宣傳攻勢,讓外界不要形成一種中國只知炫耀武力,用武力脅迫台灣的好戰印象和定見。「一國兩制」沒有市場 這是因為,北京非常清楚,它主張的和平統一、一國兩制在台灣根本不可能有市場,兩岸人心經過這次軍演只會愈來愈遠,不但台灣民眾對北京的統一說法嗤之以鼻,大陸民眾也不寄望於和統。習近平要「急統」 事實上,習近平的野心比這大得多。
原因一是北京越來越意識到,中國維持一中政策的成本太大,統一拖得越久,投入的成本會使中國越不堪重負。白皮書從歷史、中共的使命以及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三個層面,論述了中國為什麼必須統一台灣,如果說,過去外界對習的統一決心尚有疑慮的話,現在白皮書告訴你,對這一點根本不用懷疑。而身為2022後半年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捷克,也已經表示將在8月底的歐盟外交部長會議中提案,討論是否該在歐盟層級執行這項針對俄國公民簽證的禁令。
提議目的:鼓勵俄國反對派抗爭,激起俄國反戰民意停止發放簽證給俄國公民、禁止俄國公民入境歐盟的措施,乍看之下好像和已經持續快半年的俄烏戰爭沒有直接關係,不像禁止俄國能源進口一樣,可以避免歐盟納稅人的錢繼續被俄國總統普亭(Vladimir Putin)拿去資助侵略烏克蘭的戰爭。但澤倫斯基會提出這項提議,其實就是認為這些從外部影響俄國的經濟制裁手段基本上已經窮盡,在無法要求歐盟進一步施加經濟制裁的情況下,改從內部影響俄國著手,而且是透過政治影響的手段。或是切斷和俄國銀行的往來,可以對俄國的金融體系、經濟運作產生衝擊。」澤倫斯基的這項提議隨即引起歐盟會員國的國內討論,而事實上在他提出這項提議之前,歐盟許多國家已經採取類似的措施。
歐盟是否應全面禁止俄國公民入境?近期歐盟最熱門的議題,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(Volodymyr Zelenskiy)在8月8日所提出的一項提議還有一次,騎機車路經內湖某座圓環,遇到行人穿越道路,我二話不說停下來「禮讓」行人通過(事實上不是禮讓而是「必須讓」),但不到三秒,後面的車子就狂按喇叭。
這樣的街道暗示著所有用路人趕快通過,行人更是不想走也不敢走在這裡。即使有兩條斑馬線護身,身為行人的我,沒有一次可以心安理得在行人穿越道上過馬路——我總是得先探出頭,確認沒有疾速通過的汽機車,或中等速度駛來但絲毫沒有踩煞車意思的駕駛,才能三步併做兩步,快速通過。這一陣子大規模路權運動收到一點效果,交通部預計最快明年「開放」機車走內側,很多汽車駕駛一聽到這事就哇哇叫。而我們的道路規劃、主流交通模式、思維習慣尚無法產生多元移動的條件,以至於當一個開車代步的市民想要在城市裡駐足停留,反而構成交通亂象。
當公部門要求行人把手舉高高、穿亮色衣服,或不斷強調穿越斑馬線時要當心是行人自己的責任——這背後就是徹頭徹尾的道路封建思維。而沒有紅燈阻斷車流,所有慢速行駛的車反而能更流暢地,透過雙圓環導引通過路口。行人也好,自行車也好,甚至機車騎士,所有的「肉包鐵」們在路上按照鋼鐵金屬所佔比例,進行食物鏈排序。道路的封建思維阻斷一切 當我們覺得車子才是移動的主宰,當我們覺得「道路」=「車道」,而行人站在路中間 = 擅闖道路。
他們把車道縮減瘦身,並在路口拿掉所有紅綠燈號誌,放進兩個圓環導引車流。英國曼徹斯特大城的東南方,有一座城鎮叫Poynton。
不,重點不在有沒有號誌,或駕駛看不看得見,重點在駕駛有沒有意識要讓——像長輩經常掛在嘴邊的,你是鐵包肉還是肉包鐵。結果證明,當汽車駕駛沒有綠燈暗示「路是你的,衝吧」他們會放慢速度、更注意路況。
在道路重新設計之前,這個路口平均每年七件交通事故發生(對台灣人來說應該是一塊微不足道的小蛋糕……),在2011年道路重新設計後,這個數字降低為零。一種大眾盲目崇拜移動效率,執政者據此不當設計公共空間,而選擇性犧牲其他用路人生命安全的系統性暴力。拳頭比較硬的人,就理所當然地擁有比較高的權力,在公共領域裡傷害防備力較低的其他用路人。「肉包鐵」們爭取合理路權,並不是為了搶奪「鐵包肉」汽車的路權,而是要求政府正視、修正過去50年以汽車為主體的道路設計思維,因為這樣的思維與道路設計,不只排擠其他用路人,造成更多事故,甚至有害經濟。最重要的是,更多行人回到街上,自行車騎士也慢慢出現。面對堅硬的科技機械,用路人得用生命的高昂代價,去捍衛自己本來就擁有的路權。
而小鎮怎麼辦呢?他們沒有端口號喊「貨出去人進來」, 他們做了一件出人意表的事——重新規劃道路。更極端地說,早在發生意外過世之前,行人和自行車在台灣道路設計中早已社會性死亡了。
你總是難免擔心會不會有綠燈的左轉車或右轉車硬生生和你搶道,擔心你的渺小行人身影會不會被汽車A柱遮擋,駕駛就這樣「不小心」絲毫未減速把手無寸鐵的你撞上。他們隨時停靠逗留,聊天,消費,市民之間有了互動連結,街區經濟也顯著復甦。
就連在有號誌的斑馬線上,行人和自行車也總是得左顧右盼,膽顫心驚。在這些汽車駕駛人心裡,路權以及道路安全好像是一塊固定的餅,當機車騎士吵著要走了這塊,汽車駕駛就會被侵蝕這塊。
文:胡芷嫣 前陣子,交通部長王國材在道安宣導影片中,教小孩子「舉手過馬路,增加能見度」。行人過馬路彷彿做虧心事般 彷彿這條路是我偷來的,彷彿行人穿越馬路是在做什麼虧心事一樣。退一步看仍持續發生的紅線違停亂象,它恰恰反映了開車這種移動方式的彈性太低。就連在有號誌的斑馬線上,行人或自行車也都無法心安理得的穿越。
好像台灣道路是一個強凌弱眾暴寡的野蠻世界,在這裡我們不講道理,就比誰拳頭硬。不,重點不在沒有號誌。
汽車排擠機車,機車搶道自行車,自行車擠撞行人。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.com/達志影像 英國小鎮的反其道而行 Poynton這座小鎮一天一天衰落。
有YouTuber特地為此做了一支影片,實地站在信義區無號誌燈光的斑馬線前,舉手過馬路,看有幾台汽車真的會因為你行人舉起手,就「完全靜止」讓行人先過。我在台北住處的家,鄰近寧夏夜市,附近也有一個無號誌路口,上頭不只劃有一條,而是有雙向、總共兩條斑馬線,但顯然地,斑馬線並不是跟神明一樣多拜多保庇。
單線狹窄的道路會讓汽車駕駛下意識踩煞車減速,這點大家都同意,但在車流量這麼大的路口取消紅綠燈?這樣一堆大卡車、貨車怎麼知道能不能走?會不會更容易撞到行人?起初非常多人懷疑這樣的設計,甚至以「行人安全」為由激烈反對。這也是很不公平、甚至對街區發展有害的,不是嗎? 舉一個例子。鎮中心的幹道路口車流量很大,交通號誌極為漫長複雜,行人要跨越這條三線幹道,得等上兩三個紅綠燈,穿梭在川流不息的大卡車、貨車、小客車陣間,險象環生不妨做個假設,白皮書說,非和平方式將是中國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,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,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「台獨」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。
未來五年確實是一個危險期,尤其考慮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和科技圍堵更是如此。這種解讀不能說錯,對任何一個政權來說,能夠和統當然不會輕言武統,不會輕易使用武力,不僅因為武統會死人,造成大面積的人道災難,而且武統勢必會引來國際社會的反對和制裁。
和統能夠避免這些,而且使台灣得以回歸,這是何等合算的買賣。可以把北京借之製造的這種台海新現狀稱做中國版本的「切香腸」行為。
二是美國的變數,如果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失利,共和黨掌控的眾院極有可能效仿裴洛西,讓議長訪台,特別是拜登(Joe Biden)政府如果自覺總統大選也危險,更有可能在明後兩年不斷用台灣刺激中國,挑動北京神經,誘使習近平失去定力,屆時,台海戰爭很有可能在美中這種「刺激-反制」的互動模式中打響。「和統」訊號是假象 在解放軍的圍台軍演後,外界原本預期北京解決台灣問題會轉向武統,白皮書主張和統基本方針不變的表述,讓很多觀察家特別是台灣的觀察家大感意外,認為北京的對台政策還是著眼於和統,今後會在兩岸融合上下功夫。